职责混乱,是物流企业一切管理灾难的源头
来源:
冯银川说物流
日期:2025-10-22 16:45:40
点击:2
属于:行业动态
信息摘要:当“谁该负责”变成“大家都不管”,当“出了问题”变成“互相推诿”,再完善的流程、再先进的技术、再努力的团队,都会在职责的模糊地带崩塌。
凌晨三点的物流园区,老李的货车停在仓库门口,车辆在仓库已经等待了6个小时了。
调度说“这单优先级最高,必须今晚发出”,但仓库却说“仓管员和叉车司机都下班了,没人发货”;叉车班长抱怨“调度临时加单没提前通知,我们根本来不及备货”......
这票订单因未能按时交付,导致客户产线停工,客户直接取消了后续6个月的合作订单,并索赔违约金15万元。
老李在吸烟室泛起了嘀咕:“明明每个人看起来很忙,说的都挺有道理,怎么事情就是办不成?”
这不是个例。在物流行业,类似的“灾难现场”几乎每天都在上演:货物滞留、配送延误、客户投诉、成本飙升……
当我们深入复盘这些问题的根源时,往往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症结——职责混乱。
当“谁该负责”变成“大家都不管”,当“出了问题”变成“互相推诿”,再完善的流程、再先进的技术、再努力的团队,都会在职责的模糊地带崩塌。
物流是一个环环相扣的“系统”:从客户下单→订单处理→仓储分拣→车辆安排→末端配送→售后反馈,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的责任主体。
但现实中,许多企业的流程设计存在大量"模糊地带"。比如:
订单变更无人兜底。客户临时修改送货地址或时间,销售直接答应却没通知调度,调度按原计划派车,仓库按旧地址分拣打包装车,最终货物送错地方;
异常问题踢皮球。货物在运输途中破损,司机说是装车太暴力(仓库责任),仓库说是包装本来就有问题(生产责任),生产线说是运输车辆总是急刹车(运输责任),最后没人处理;
边界任务无人认领。跨区域的紧急调货、节假日的加急订单、新客户的特殊需求,这些"超出常规流程"的任务,往往因为"不属于我的KPI"而被搁置。
某三方物流企业的内部调研显示:80%的内部投诉源于"流程节点责任不清",其中60%的问题本可以通过明确责任人避免。
更隐蔽的混乱来自岗位设置的不合理。有些任务被多个岗位"重复负责",导致效率低下;有些任务则完全"无人负责",最终漏管。例如:
重复负责。仓库的"货物安全"既归仓储主管管,又归安全专员管,结果两人都觉得对方会盯,反而都没定期检查消防设施、线路等,最终因电路老化引发火灾;
真空地带。客户退货的"二次质检"没有明确归属——仓储说"不是我们收的货",质检说"不是新订单不归我们管",客服说"我们只负责登记",导致大量退货积压在仓库角落,最终过期或损坏。
某快递网点曾因"派件延误"被客户集体投诉,调查后发现:本该由"区域组长"负责的"末端配送调度",实际上组长认为"司机自己安排就行",司机觉得"组长没给明确指令",最终派件时间全凭个人经验,效率极低。
最典型的职责混乱,是"权力小、责任大"的畸形分配。比如:
基层员工担责,高层却不放权。分拣员被要求"必须零差错",但没有权限调整分拣线速度或申请备用人员;司机被要求"准时送达",但遇到堵车或车辆故障时,没有权限临时改道或调用其他车辆;
决策者免责,执行者背锅。管理层制定了"以罚代管"的制度(比如延误一单罚100元),但当客户因系统故障集体要求赔偿时,管理层却说"这是执行端的问题,与我们无关";
跨部门责任转嫁。销售为了签单承诺"次日达",却不与运营部门同步;运营为了控制成本压缩运输班次,却不告知销售实际时效,最终矛盾全转嫁给一线员工。
某物流企业的司机论坛上有句调侃:"出事了找司机,司机说听调度的;找调度,调度说按销售的指令;找销售,销售说按领导的意思——最后全是我们的错。"
他们像"救火队员"一样,今天被拉去处理本不属于自己职责的异常订单,明天要为别人的错误买单;明明已经超负荷工作,还要因为"没做好"被批评。
某物流园区的分拣员小王说:"我每天工作12小时,但一半时间在帮别人擦屁股——调度让我临时改区域,仓库让我帮忙打包,客服让我安抚客户。干到最后,累得要死,还落个'效率低'的评价。"
长期处于这种状态,员工的积极性被消磨,要么消极怠工,要么选择离职。
物流是高度依赖协作的行业,仓储、运输、客服、销售任何一个环节脱节,都会影响全局。
当职责混乱时,团队成员会陷入"各扫门前雪"的状态:仓库只关心"货物进出仓",不管"能不能及时收发货";运输只关心"车辆出发",不管"目的地是否准确";客服只关心"客户不投诉",不管"问题有没有真正解决"。
某三方物流公司曾因"跨部门协作失效"导致一个项目失败:销售承诺客户"一周内送达",仓储没预留足够库容,运输没安排优先班次,客服没跟进进度,最终货物延迟10天到达,客户流失的同时,四个部门的负责人还在会议上互相指责。
职责混乱带来的隐性成本远超想象:货物延误导致的客户赔偿金、异常处理产生的额外人力成本、重复劳动浪费的资源、因口碑下滑流失的老客户......
某区域物流企业的财务数据显示:每年因"职责不清导致的内部损耗"(如重复分拣、车辆空驶、退货处理)占总成本的15%以上;而因客户投诉引发的商誉损失,更是难以用数字衡量。
更致命的是,当企业内部问题频发时,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加入,留下的员工效率越来越低,最终陷入"越乱越亏,越亏越乱"的恶性循环。
3.1 职责地图绘制:从“模糊边界”到“精准定位”
以某物流企业的实践为例,通过流程分析将物流活动分解为200多个节点,每个节点明确“责任人、协作人、监督人”三级角色。
例如“订单分拣”环节,主责任人是仓库拣货员,协作人是系统工程师(负责维护分拣算法),监督人是仓库主管。
这种“网格化”职责划分使每个环节都有且仅有一个主责任人,避免推诿与重叠。
某物流企业引入“端到端”流程管理:从客户下单到货物送达的每个环节都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、质量标准、异常处理机制。
例如在“最后一公里”配送中,明确规定“配送员需在订单到达后2小时内完成配送,超时需向客户说明原因并补偿优惠券”。
这种闭环管理使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输入、输出标准,形成“责任可追溯、问题可解决”的良性循环。
某物流企业通过部署智能仓储系统(WMS)、运输管理系统(TMS)、订单管理系统(OMS)三大核心系统,实现职责的自动化分配与监控。
例如WMS系统可自动根据订单类型、货物属性分配拣货位置和动线,避免人工分配的主观性;TMS系统可实时监控运输车辆的位置、温度、时效,自动触发异常预警。
这种“系统管人”的模式使职责划分从“人为约定”转变为“系统强制”,极大减少了人为干扰。
某企业采用“责任-权力-利益”对等原则:赋予主责任人相应的决策权(如路线调整权、异常处理权),同时将考核与绩效直接挂钩(如配送时效达标率与奖金直接相关)。
另外,引入“内部客户”制度:下游环节对上游环节的服务质量进行评分,评分结果直接影响上游部门的绩效考核。
这种机制使每个部门都成为其他部门的“客户”,形成“为结果负责”的良性循环。
物流行业的本质,是"通过有序的协作让货物高效流动"。
而职责混乱,就像一颗埋在系统里的"暗雷"——它不会立刻爆炸,却会在某个关键时刻引发连锁反应,让所有的努力功亏一篑。
从仓库的货物分拣到运输的车辆调度,从客服的电话到客户的签收单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明确的"责任人"。
只有当"谁该负责"不再模糊,"出了问题"不再推诿,物流企业才能真正实现"高效运转、客户满意、团队共赢"!
愿每一位物流管理者都能记住:职责清晰不是束缚,而是保护;不是限制,而是赋能。
当我们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、每一个细节时,那些曾经困扰行业的"灾难",终将成为过去式。